哈希游戏- 哈希游戏平台- 哈希游戏官方网站昭阳区第三幼儿园位于永胜街中段,门牌号为7号,坐西向东。20世纪50年代,这里曾是昭通市幼儿园建园之地。“规模不大,生活很好。”在永胜街居住了70余载的彭世刚对这所幼儿园的印象便是这8个字。20世纪60年代,幼儿园搬迁后,这里成了昭通城区最早的一所小学——昭阳区第一小学的所在地,随着城市的发展,面积不大的校园早已容纳不下那么多的孩童。2017年,昭阳区第一小学搬到新校区后,这里安静了一些,只有高大的槐树静静地等着,等着属于它的新使命。2022年,昭阳区第三幼儿园开园,“槐爱润童·槐梦启智”的园训让那些曾在这里上过小学的父母又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了这所幼儿园。
1942年,曹观海辞职回到昭通,经他呼吁,于次年成立昭通水利委员会,他在水利委员会内义务服务。他多次实地勘测,制定一系列兴修水利的计划,后来,他带人整治大龙洞水闸,让出水量比原来增加2倍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田灌溉用水困难。1944年,修建从大龙洞直达县城的水沟,以供城镇居民饮水。经他设计、指导施工,在城北修建了全长250米的二十五孔引水桥工程,并在城北修建沉沙池、滤水池、蓄水池等配套工程,历时4年完成。1948年,曹观海筹集资金,组织人员,并聘请罗竹雅协助,对利济河弯曲的河道进行“改弯就直”工程,历时1年,改修河道15公里,并沿河增设了滚水石坝,以利灌溉。同年,他与鲁甸协商,成立昭鲁水利联合协会,对昭鲁大河进行综合治理。他出任工务课课长,亲自勘测,绘制图表,修复桃源水库、扩修昭鲁大桥。
朱君和,原名朱瑞礼。生于1919年农历9月14日,逝于1997年4月25日。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孜孜不倦、殚精竭虑致力于文化事业的一生。少年时代,朱君和跟随马帮,步行到昆明求学,就读于昆明师范学校;1937年10月参加中国抗日民族先锋队,从此走上革命道路;抗战期间,他就读于华中大学文学院(华中大学为今华中师范大学前身,抗战期间南迁至云南大理喜洲办学)。1939年1月,朱君和加入中国,先后在昆明、宣威、昭通等地从事地下工作,曾任昭通中心县委委员、滇东特支委员、昭通县工委书记等职,公开职业为中学教师。1950年4月,朱君和任大关县县长。后历任《昭通报》总编辑,鲁甸、绥江县委书记,昭通地区文教局副局长。他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了山歌剧《大寨农民翻身记》,一直在昭通传唱……
朱君毅,生于1916年,昭阳区人,1938年春加入 “民族解放先锋队”,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初,加入中国,以公司职员、学校教员等职业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为发展壮大党组织作出了积极贡献。1942年,朱君毅离开昭通,考入昆明西南联大外语系,在校期间按照云南省工委的指示,积极从事宣传教育、联络进步学生的工作,主持过冬青社等进步社团工作,参加了“一二·一”等。1949年,他受云南地下党组织的委派到滇东北军政干校任校委会委员,后任中国人民滇桂黔边区纵队32团政治处主任。
1950年后,他先后任绥江县县长、永胜县县长、云南省委组织部科长、西南局组织部科长等职。在担任县长期间,他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组织土改,巩固刚建立的人民政权。1954年,因工作需要,朱君毅调到外交部工作。先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士大使馆二等秘书、驻中非大使馆一等秘书、外交学校国际法教研室及国际关系史教研室主任、外交部亚非司处长等职。在中非发生政变时,他作为临时代办,立场坚定,与新政权谈判,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外交人员的合法权益。在外交学校从事教学工作期间,他刻苦钻研,组织编写出版了《战后国际关系史》一书。1989年12月,朱君毅在北京病逝。
推开永胜街31号的大门,一个传统的四合院显露在眼前。整栋房子是木结构的瓦房,木板壁,木窗楞。整栋房子的木板刷了朱红的木漆,虽然已经褪色,但依然不失庄重大气。瓦檐上翘,檐上雕刻着花纹,支撑瓦檐的大红柱子下面有石墩(柱础)。房屋坐北朝南,正中是堂屋,两边有两个耳房,一个耳房连接着厨房。四合院的中心区域是天井,天井是一家人活动最多的场所。天井分上下两部分,上面的一部分是向南敞开的一个半开放空间,通常称这个区域叫“廊檐”。廊檐的顶与正房的顶连为一体,为瓦房顶,天气好的时候一家人坐在廊檐上,夏天纳凉冬天晒太阳,一家老小在院子里走来走去,很是热闹……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座四合院不知接待了多少亲朋故交以及乡绅名流。